选择题
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 ( )
A、弱冠:男子20岁称弱冠。这时行冠礼,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,以示成年,但体犹未壮,该比较年少,故称“弱”。冠:帽子。指代成年。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,也可用于女子。
B、登科: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,也说登第。登科源于科举制度,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,通过发科榜,即黄榜,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,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。
C、吏部:中国古代官署之一。隋、唐、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,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勋封、调动等事务,长官称为吏部尚书,置吏部侍郎二人。
D、致仕:旧时指交还官职,即辞官。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“致仕”,古人还常用致事、致政、休致等名称,盖指官员辞职归家。源于周代,汉以后形成制度。
嗖嗖题整理有大量高等教育、资格考试类试题答案,Ctrl+D收藏备用!
更多答案
发布时间:2022年04月19日
相关试题
查看全部
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是( )
A、河内,中国古代区域名称,以黄河以南为河内,而黄河以东则称河东
B、五伯,即五霸,历史上有多种说法,多指中国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
C、.祭酒,原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,后为官名,意为首席、主管
D、孝悌,指孝敬父母、友爱兄弟,“孝悌”是孔子“仁爱”思想的根本
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项是
A、进士,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,对通过了州、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
B、知县,文中指一县的长官。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,俗称 “ 七品芝麻官 ”
C、工部,官署名,我国古代六部之一 ,掌管全国工程、交通、水利和屯田等事
D、忧,父母的丧事。我国古代,父母去世时,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
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()
A、字,又称表字,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,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,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
B、中堂,为唐、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,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。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、画形式
C、社稷,即土神和谷神,护佑农耕。古时以农为本,“本固则邦宁”,君主设坛祭祀二神,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
D、学士,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,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。唐、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,因接近皇帝,往往参预机要
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、鸟道,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,唯有鸟儿能飞行,人迹所不能至
B、石栈,俗称“栈道”,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
C、六龙,传说太阳神的车子由羲和驾驭六条龙拉着,每天在空中行驶
D、参、井,星宿名。夏商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,各有定名,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,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,称为分野
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、文首“臣闻吏议逐客”的“客”,即客卿,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
B、惠王用张仪,“拔三川之地”的“三川”,指黄河、淮河和洛水交汇的地方
C、“丹青”之丹、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质,后丹青成为绘画作品的代称
D、“弃黔首以资敌国”的“黔首”,指贫民,百姓,秦代平民黑巾覆头,故称之
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( )
A、“贞观”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,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。
B、“陛下”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,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。
C、“迁”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、升贬的常用词语。一般情况下,用“左迁”来表示升官。
D、“乞骸骨”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,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,类似的词语还有“致仕”。
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、 “即岁稔不足支数日”中“稔”意思是“庄稼成熟”。  
B、“前抚王之诰、魏学曾相继绥辑”中“绥辑”意思是安抚集聚。  
C、“厘两京、山东、陕西勋戚庄田”中“厘”意思是治理处理。  
D、“致仕”中“致”意思是“获得”,“致仕”意思是获得官职。
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、黄河在古代被称为“河”,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,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。文中所提到的“河北”,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
B、“乞骸骨”,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,其意是年事已高,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,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
C、五行,即儒家所说的“五常”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又可指孝的五行,即庄、忠、敬、笃、勇
D、冠,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,也称弱冠,表示成年。冠礼在宗庙进行,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
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一项是
A、缪公即秦穆公,春秋时秦国国君,在位期间任用贤臣,使国力趋强,称霸西戎。
B、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,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,战功赫赫,留名于青史。
C、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,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。
D、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,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,在刑罚之中较轻。
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)
A.《五经》指的是《诗》《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春秋》五部儒家经典着作。.
B.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,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,如河清、天和等。
C.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。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,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。
D.致仕,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“致仕”,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,有疾患则提前。